张浩 李思涵:从战略高度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_铜陵437ccm必赢国际投资集团









437ccm必赢国际










张浩 李思涵:从战略高度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发布日期:2023-06-22 浏览次数:2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的重大论断,明确指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地位,精辟阐述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 ,同时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中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 、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继续谱写绚丽华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是挥之不去的硬标签;一百多年后的新中国 ,独立自主、繁荣富强是涅槃重生的新面貌。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然而 ,怎样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过两种典型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另一种是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倾向 。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脱节,都不可避免地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 ,不断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可见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是新征程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一以贯之坚持的基本原则 。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

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深厚的文明底蕴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干革命 、搞建设、抓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这一道路的确立,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引,另一方面则植根于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深厚的文明底蕴。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相结合产生良好化学反应 ,源于彼此契合。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 ,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 、为政以德、革故鼎新 、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 ,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 ,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 ,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而中华文明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的文化沃土 ,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根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基本国情 ,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 ,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

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想要实现复兴,仅仅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是不足以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的 ,还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而文化自信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何以做到文化自信自强?一方面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多年来绵延不绝从未间断,构成文化自信自强的事实基础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就会明白,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 、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它能够传承延续、永葆生机 、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基因密码 ,是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深厚底气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自强基于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 、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两个结合”的语境之下,主体始终是中国,离开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马克思主义将失去其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作为“两个结合”科学产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所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正是这种文化主体性使文化自信自强有了坚实的土壤 。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两个结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极其丰富,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创造 ,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党的政治文化、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产物 ,是经由“第二个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传统中华文明简单继承或者否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将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 、内在统一而形成的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代表着一条古老中华文明不断新生的道路,昭示了一种与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不同的更为完善合理的现代文明图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这一文明形态既不同于以往探索形成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更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这一文明形态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辉,也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精华,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作者分别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教授和硕士研究生)


转载网址:

友情链接
政府网站-
政府部门网站-
相关单位-
同行单位-
地址: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美食广场A座
联系电话 :0562-2896660
邮箱:1879796152@qq.com
访问移动端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