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_铜陵437ccm必赢国际投资集团









437ccm必赢国际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发布日期:2023-09-15 浏览次数:2234 

近代以来,对于怎样看待中西文化,有过许多争论。100多年前 ,有些人看到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四处扩张,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处处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学习西方长处,又能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下来 ,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等 。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实存在,对这种差异需要理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只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有的文化先发展、有的文化后发展;还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 。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各异,传承的体制机制、风俗习惯有别,因而并不容易形成同种同类的文化。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有着不同特点、风格,但都是构成人类文明百花园的一分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这为我们认识文明差异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 ,有人就认为西方文明是文明发展的范本 。但是 ,一些后发国家照搬西方文明发展模式,结果并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 ,反而水土不服,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在近代中国,不少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试图在制度、观念等层面模仿西方,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从文化角度看,生硬把两种不同类型文化嫁接在一起 ,恐怕很难开出香花、结出甜果。历史的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国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而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

二战结束后 ,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独立,而且在经济上也获得长足发展 。这种经济、政治、社会境况的变化 ,促使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文化传统进行思考,振奋起文化自尊和自信 ,更加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 ,建设现代文化 。就中国来说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随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 ,随着我们在实践中真正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文化自信随之而来。”新时代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人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彰显。

如果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可以通过观念变革、社会变革来迎头赶上乃至消除的话 ,那么文化类型上的差异则不能用“赶上”的方法去解决,而且也是不可能、不需要解决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传承中,始终保持着文明记录的连续性,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呈现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性 、融合性和向心的主体性。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更加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就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类型文化之间不需要进行交流 。事实上 ,从古到今 ,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一直在进行着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 ,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人讲:“己善 ,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这些体现的是一种互相欣赏、共存共荣的胸怀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不同文明要坚持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 、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百花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 、协和万邦、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我们坚定文化主体性,也以宽广的胸怀,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 ,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友情链接
政府网站-
政府部门网站-
相关单位-
同行单位-
地址 :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美食广场A座
联系电话 :0562-2896660
邮箱:1879796152@qq.com
访问移动端









XML地图